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信用动态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典型经验介绍之一:杭州市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中国金融信息网 阅读次数:720 发布日期:2018-02-09

 编者按:国家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组织开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创建工作。经城市自愿申报、第三方评估和专家评审,杭州市、南京市、厦门市、成都市、苏州市、宿迁市、惠州市、温州市、威海市、潍坊市、义乌市、荣成市等12个城市近日被确定为首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这些城市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先行先试,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方面形成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现将他们的典型经验刊发,供各地参考借鉴。

  杭州市坚持把社会信用体系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机制,以信用惠民为理念,以奖惩联动为核心,以信用监管为抓手,以平台开放为支撑,将“信用杭州”打造成为新的城市名片。

  一、凝聚工作合力,形成信用建设新格局

  1.组织健全。2002年成立了“信用杭州”建设领导小组,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成员单位由原先的16个增加到69个;13个区、县(市)分别成立了信用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在杭州市信息中心的基础上增挂“杭州市信用中心”牌子。

  2.规划引领。2006年出台了《杭州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十一五”专项规划》并陆续制定了“十二五”及“十三五”专项规划,每年以任务清单进行分解,统筹规划杭州信用建设工作。

  3.制度保障。以《杭州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办法》为统领,先后制定了涉及红黑名单发布、联合奖惩、政务诚信、个人诚信等60余项信用管理制度,各成员单位、区(县、市)也制定了信用管理和应用制度,构建了市、区(县、市)两级制度体系。

  二、加强平台建设,推动信息开放应用多元化

  1.实现信用平台大数据融合。平台于2008年正式启动建设,现已建成“一网三库三系统”,围绕城市治理、城市服务、信用惠民三个维度,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优势,引入元数据管理模式,全面建成面向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的信用大数据平台。

  2.实现信息归集全覆盖。目前已归集了所有市级机关、区(县、市)和主要公用事业单位,共338类2947项1.4亿条有效信用信息,已形成1300余万份自然人信用档案和120余万份法人信用档案,完全覆盖了全市常住人口、流动人口及各类注册法人。

  3.实现信息开放全方位。2014年建立信用信息分类开放机制,通过政务内网、互联网、微信公众号、手机APP、现场服务窗口等方式向政府部门、社会公众以及第三方机构开放信用信息,全年累计提供信用服务1152万次;有26个部门在审核财政扶持资金时查询信用记录,涉及资金近20亿元;向多家银行机构提供信用服务,涉及贷款金额上千亿元。

  三、创新信用治理,编织联合奖惩一张网

  1.“1+3+X”体系先导,保障联合奖惩措施落地。以《在行政管理中使用信用记录和信用报告的事项清单》为指引,以国家层面出台的联合奖惩备忘录以及杭州市出台的红黑名单发布制度和社会法人联合奖惩管理办法为依据,督促各相关部门制定实施细则。截至2017年底,共出台了40多个在日常行政管理中的具体措施细则。

  2.重点领域探索先试,实现联合奖惩多措并举。探索在青年诚信、交通文明、医疗卫生等19个重点领域实现联合奖惩多措并举,激发联合奖惩落地动力。由杭州市发展改革委、团市委牵头,推动政府部门和社会资源加快对守信青年联合激励措施的落实,在积分入学管理指标体系中,志愿者服务折算为公益信用积分。2016年出台了全国首个交通领域的联合惩戒备忘录——《杭州市关于对严重交通违章当事人实施失信联合惩戒的合作备忘录》,由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安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发展改革委等11个部门共同签署,对毒驾等29种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当事人提出了联合惩戒。

  3.信用修复理论先行,完善联合奖惩关爱机制。为有效推进联合奖惩机制落实,杭州市于2015年联合南京、宁波和无锡四城市共同开展了《信用修复机制研究》,探索为失信行为主体提供重塑自身信用的合法途径,建立联合奖惩关爱机制。在此基础上细化并制定了9种红名单退出机制和15种黑名单退出机制。

  四、深化信用嵌入,打造信用监管一条龙

  1.信用管理,再造行政审批流程。将信用核查、信用预警融入行政审批,通过信用管理助力浙江省“最多跑一次”改革。一是信用助力“容缺受理”。允许信用良好的市民在办理过程中的任意时间补齐材料,有效提升了事项办理的进度。二是信用推动“并联审批”。将办理事项的绩效情况纳入政务诚信档案,约束相关审批部门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现场勘查、材料审核等工作。三是信用优化“双随机”机制。在确定随机抽查的比例、频率和方式的基础上,针对有严重违法失信记录的市场主体,适当提高随机抽查的比例,让“双随机”的监管效率进一步提升。

  2.电商信用,助力跨境综试实践。依托杭州跨境电商综试区的创建优势,探索构建“线上线下联动”的跨境电商信用体系。一是汇聚各方数据,建立信用主题库。不仅与杭州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实现数据交互,还搜集了金融保险机构、社交媒体和国外征信机构等的信用信息。二是建立指标体系,开展综合评价。从企业资质、经营管理、财务状况等七个要素构建跨境电商信用评价指标,委托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对1.4万家入驻企业进行了信用评价。三是整合供应链,共建溯源体系。借助二维码和物联网技术实现交易信息、物流信息的实时跟踪,提升跨境电商的风险防控能力。

  3.嵌入调用,实现平台跨界融合。提升杭州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的服务能力,推进信用应用与部门行政管理业务深度融合。房管部门在公租房、廉住房资格核查时,在房管业务平台上直接调用信用核查,截至2017年11月,累计核查量已近10万条。在政府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上,供应商、采购方、代理机构、专家都可以直接查询打印供应商信用记录。与网约车监管平台进行融合对接,建立网约车经营者和驾驶员信用记录。

  五、落实“信用惠民”,增强群众获得感

  “信用惠民”是杭州市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核心理念,通过信用建设让跟多群众感到便利和实惠。信用杭州在2014年度、2016年度分别被市民评选为 “精神文明建设十件大事”。

  ——校园健身,凭市民诚信卡,信用良好者可直接刷卡进校健身。平均每月累计刷卡10余万人次。

  ——社会公益,志愿者服务、无偿献血等社会公益行为及道德荣誉计入“信用银行”,公益信用分可兑换公益奖励或社会福利。

  ——医疗卫生,“医信付”服务让全市近700万持卡群体,在杭州市级各大医院享受先诊疗后付费的服务。2017年已累计提供了180多万元事后支付服务。

  ——“刷脸”办事,已在个人纳税证明、公积金申请办理、社保查询等行政事项中实现了“刷脸”信用认证,实现了办事从“最多跑一次”逐渐向“足不出户”的转变。

  ——“共享信用服务亭”,已遍布机场、地铁等主要交通枢纽和城市街道。在共享亭里,市民可以凭信用消费购物、借还物品。

  ——“信用图书馆”,开启了“享信用,爱生活”的全新阅读模式,足不出户即可完成图书的借阅和归还,享受免押金、免办卡、线上借、送到家的服务。2017年4月启动以来,信用借书已经占杭州图书馆借书比例的47.54%。

  六、强化信用宣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开展教育培训。在企业生产、流通领域开展“信誉兴业”主题教育;面向公务员,开展诚信教育培训;面对青少年,在学校、共青团组织开展“诚信立身”主题教育。

  2.注重宣传引导。在“3.15”消费者权益日、“食品安全宣传周”、“重合同、守信用”单位评选和重要节假日等时间节点,开展诚信文化宣传。在杭州电视台“我们的圆桌会”、“民情观察室”等栏目录播信用专题节目,加强舆论引导。

  3.举办重大活动。2015年7月9日,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杭州现场会召开,这是启动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创建活动的里程碑。2017年7月,首届“中国城市信用建设高峰论坛”在杭州召开,300多个城市共同发出了“信用城市,品质生活”的倡议,开创了城市信用建设新篇章。

  杭州市将持续努力、久久为功,使诚信成为城市人文之本、城市之魂,成为构筑独特韵味、别样精彩的国际化世界名城的基石。

 编者按:国家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组织开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创建工作。经城市自愿申报、第三方评估和专家评审,杭州市、南京市、厦门市、成都市、苏州市、宿迁市、惠州市、温州市、威海市、潍坊市、义乌市、荣成市等12个城市近日被确定为首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这些城市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先行先试,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方面形成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现将他们的典型经验刊发,供各地参考借鉴。

  杭州市坚持把社会信用体系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机制,以信用惠民为理念,以奖惩联动为核心,以信用监管为抓手,以平台开放为支撑,将“信用杭州”打造成为新的城市名片。

  一、凝聚工作合力,形成信用建设新格局

  1.组织健全。2002年成立了“信用杭州”建设领导小组,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成员单位由原先的16个增加到69个;13个区、县(市)分别成立了信用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在杭州市信息中心的基础上增挂“杭州市信用中心”牌子。

  2.规划引领。2006年出台了《杭州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十一五”专项规划》并陆续制定了“十二五”及“十三五”专项规划,每年以任务清单进行分解,统筹规划杭州信用建设工作。

  3.制度保障。以《杭州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办法》为统领,先后制定了涉及红黑名单发布、联合奖惩、政务诚信、个人诚信等60余项信用管理制度,各成员单位、区(县、市)也制定了信用管理和应用制度,构建了市、区(县、市)两级制度体系。

  二、加强平台建设,推动信息开放应用多元化

  1.实现信用平台大数据融合。平台于2008年正式启动建设,现已建成“一网三库三系统”,围绕城市治理、城市服务、信用惠民三个维度,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优势,引入元数据管理模式,全面建成面向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的信用大数据平台。

  2.实现信息归集全覆盖。目前已归集了所有市级机关、区(县、市)和主要公用事业单位,共338类2947项1.4亿条有效信用信息,已形成1300余万份自然人信用档案和120余万份法人信用档案,完全覆盖了全市常住人口、流动人口及各类注册法人。

  3.实现信息开放全方位。2014年建立信用信息分类开放机制,通过政务内网、互联网、微信公众号、手机APP、现场服务窗口等方式向政府部门、社会公众以及第三方机构开放信用信息,全年累计提供信用服务1152万次;有26个部门在审核财政扶持资金时查询信用记录,涉及资金近20亿元;向多家银行机构提供信用服务,涉及贷款金额上千亿元。

  三、创新信用治理,编织联合奖惩一张网

  1.“1+3+X”体系先导,保障联合奖惩措施落地。以《在行政管理中使用信用记录和信用报告的事项清单》为指引,以国家层面出台的联合奖惩备忘录以及杭州市出台的红黑名单发布制度和社会法人联合奖惩管理办法为依据,督促各相关部门制定实施细则。截至2017年底,共出台了40多个在日常行政管理中的具体措施细则。

  2.重点领域探索先试,实现联合奖惩多措并举。探索在青年诚信、交通文明、医疗卫生等19个重点领域实现联合奖惩多措并举,激发联合奖惩落地动力。由杭州市发展改革委、团市委牵头,推动政府部门和社会资源加快对守信青年联合激励措施的落实,在积分入学管理指标体系中,志愿者服务折算为公益信用积分。2016年出台了全国首个交通领域的联合惩戒备忘录——《杭州市关于对严重交通违章当事人实施失信联合惩戒的合作备忘录》,由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安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发展改革委等11个部门共同签署,对毒驾等29种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当事人提出了联合惩戒。

  3.信用修复理论先行,完善联合奖惩关爱机制。为有效推进联合奖惩机制落实,杭州市于2015年联合南京、宁波和无锡四城市共同开展了《信用修复机制研究》,探索为失信行为主体提供重塑自身信用的合法途径,建立联合奖惩关爱机制。在此基础上细化并制定了9种红名单退出机制和15种黑名单退出机制。

  四、深化信用嵌入,打造信用监管一条龙

  1.信用管理,再造行政审批流程。将信用核查、信用预警融入行政审批,通过信用管理助力浙江省“最多跑一次”改革。一是信用助力“容缺受理”。允许信用良好的市民在办理过程中的任意时间补齐材料,有效提升了事项办理的进度。二是信用推动“并联审批”。将办理事项的绩效情况纳入政务诚信档案,约束相关审批部门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现场勘查、材料审核等工作。三是信用优化“双随机”机制。在确定随机抽查的比例、频率和方式的基础上,针对有严重违法失信记录的市场主体,适当提高随机抽查的比例,让“双随机”的监管效率进一步提升。

  2.电商信用,助力跨境综试实践。依托杭州跨境电商综试区的创建优势,探索构建“线上线下联动”的跨境电商信用体系。一是汇聚各方数据,建立信用主题库。不仅与杭州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实现数据交互,还搜集了金融保险机构、社交媒体和国外征信机构等的信用信息。二是建立指标体系,开展综合评价。从企业资质、经营管理、财务状况等七个要素构建跨境电商信用评价指标,委托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对1.4万家入驻企业进行了信用评价。三是整合供应链,共建溯源体系。借助二维码和物联网技术实现交易信息、物流信息的实时跟踪,提升跨境电商的风险防控能力。

  3.嵌入调用,实现平台跨界融合。提升杭州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的服务能力,推进信用应用与部门行政管理业务深度融合。房管部门在公租房、廉住房资格核查时,在房管业务平台上直接调用信用核查,截至2017年11月,累计核查量已近10万条。在政府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上,供应商、采购方、代理机构、专家都可以直接查询打印供应商信用记录。与网约车监管平台进行融合对接,建立网约车经营者和驾驶员信用记录。

  五、落实“信用惠民”,增强群众获得感

  “信用惠民”是杭州市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核心理念,通过信用建设让跟多群众感到便利和实惠。信用杭州在2014年度、2016年度分别被市民评选为 “精神文明建设十件大事”。

  ——校园健身,凭市民诚信卡,信用良好者可直接刷卡进校健身。平均每月累计刷卡10余万人次。

  ——社会公益,志愿者服务、无偿献血等社会公益行为及道德荣誉计入“信用银行”,公益信用分可兑换公益奖励或社会福利。

  ——医疗卫生,“医信付”服务让全市近700万持卡群体,在杭州市级各大医院享受先诊疗后付费的服务。2017年已累计提供了180多万元事后支付服务。

  ——“刷脸”办事,已在个人纳税证明、公积金申请办理、社保查询等行政事项中实现了“刷脸”信用认证,实现了办事从“最多跑一次”逐渐向“足不出户”的转变。

  ——“共享信用服务亭”,已遍布机场、地铁等主要交通枢纽和城市街道。在共享亭里,市民可以凭信用消费购物、借还物品。

  ——“信用图书馆”,开启了“享信用,爱生活”的全新阅读模式,足不出户即可完成图书的借阅和归还,享受免押金、免办卡、线上借、送到家的服务。2017年4月启动以来,信用借书已经占杭州图书馆借书比例的47.54%。

  六、强化信用宣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开展教育培训。在企业生产、流通领域开展“信誉兴业”主题教育;面向公务员,开展诚信教育培训;面对青少年,在学校、共青团组织开展“诚信立身”主题教育。

  2.注重宣传引导。在“3.15”消费者权益日、“食品安全宣传周”、“重合同、守信用”单位评选和重要节假日等时间节点,开展诚信文化宣传。在杭州电视台“我们的圆桌会”、“民情观察室”等栏目录播信用专题节目,加强舆论引导。

  3.举办重大活动。2015年7月9日,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杭州现场会召开,这是启动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创建活动的里程碑。2017年7月,首届“中国城市信用建设高峰论坛”在杭州召开,300多个城市共同发出了“信用城市,品质生活”的倡议,开创了城市信用建设新篇章。

  杭州市将持续努力、久久为功,使诚信成为城市人文之本、城市之魂,成为构筑独特韵味、别样精彩的国际化世界名城的基石。

 编者按:国家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组织开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创建工作。经城市自愿申报、第三方评估和专家评审,杭州市、南京市、厦门市、成都市、苏州市、宿迁市、惠州市、温州市、威海市、潍坊市、义乌市、荣成市等12个城市近日被确定为首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这些城市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先行先试,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方面形成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现将他们的典型经验刊发,供各地参考借鉴。

  杭州市坚持把社会信用体系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机制,以信用惠民为理念,以奖惩联动为核心,以信用监管为抓手,以平台开放为支撑,将“信用杭州”打造成为新的城市名片。

  一、凝聚工作合力,形成信用建设新格局

  1.组织健全。2002年成立了“信用杭州”建设领导小组,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成员单位由原先的16个增加到69个;13个区、县(市)分别成立了信用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在杭州市信息中心的基础上增挂“杭州市信用中心”牌子。

  2.规划引领。2006年出台了《杭州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十一五”专项规划》并陆续制定了“十二五”及“十三五”专项规划,每年以任务清单进行分解,统筹规划杭州信用建设工作。

  3.制度保障。以《杭州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办法》为统领,先后制定了涉及红黑名单发布、联合奖惩、政务诚信、个人诚信等60余项信用管理制度,各成员单位、区(县、市)也制定了信用管理和应用制度,构建了市、区(县、市)两级制度体系。

  二、加强平台建设,推动信息开放应用多元化

  1.实现信用平台大数据融合。平台于2008年正式启动建设,现已建成“一网三库三系统”,围绕城市治理、城市服务、信用惠民三个维度,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优势,引入元数据管理模式,全面建成面向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的信用大数据平台。

  2.实现信息归集全覆盖。目前已归集了所有市级机关、区(县、市)和主要公用事业单位,共338类2947项1.4亿条有效信用信息,已形成1300余万份自然人信用档案和120余万份法人信用档案,完全覆盖了全市常住人口、流动人口及各类注册法人。

  3.实现信息开放全方位。2014年建立信用信息分类开放机制,通过政务内网、互联网、微信公众号、手机APP、现场服务窗口等方式向政府部门、社会公众以及第三方机构开放信用信息,全年累计提供信用服务1152万次;有26个部门在审核财政扶持资金时查询信用记录,涉及资金近20亿元;向多家银行机构提供信用服务,涉及贷款金额上千亿元。

  三、创新信用治理,编织联合奖惩一张网

  1.“1+3+X”体系先导,保障联合奖惩措施落地。以《在行政管理中使用信用记录和信用报告的事项清单》为指引,以国家层面出台的联合奖惩备忘录以及杭州市出台的红黑名单发布制度和社会法人联合奖惩管理办法为依据,督促各相关部门制定实施细则。截至2017年底,共出台了40多个在日常行政管理中的具体措施细则。

  2.重点领域探索先试,实现联合奖惩多措并举。探索在青年诚信、交通文明、医疗卫生等19个重点领域实现联合奖惩多措并举,激发联合奖惩落地动力。由杭州市发展改革委、团市委牵头,推动政府部门和社会资源加快对守信青年联合激励措施的落实,在积分入学管理指标体系中,志愿者服务折算为公益信用积分。2016年出台了全国首个交通领域的联合惩戒备忘录——《杭州市关于对严重交通违章当事人实施失信联合惩戒的合作备忘录》,由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安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发展改革委等11个部门共同签署,对毒驾等29种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当事人提出了联合惩戒。

  3.信用修复理论先行,完善联合奖惩关爱机制。为有效推进联合奖惩机制落实,杭州市于2015年联合南京、宁波和无锡四城市共同开展了《信用修复机制研究》,探索为失信行为主体提供重塑自身信用的合法途径,建立联合奖惩关爱机制。在此基础上细化并制定了9种红名单退出机制和15种黑名单退出机制。

  四、深化信用嵌入,打造信用监管一条龙

  1.信用管理,再造行政审批流程。将信用核查、信用预警融入行政审批,通过信用管理助力浙江省“最多跑一次”改革。一是信用助力“容缺受理”。允许信用良好的市民在办理过程中的任意时间补齐材料,有效提升了事项办理的进度。二是信用推动“并联审批”。将办理事项的绩效情况纳入政务诚信档案,约束相关审批部门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现场勘查、材料审核等工作。三是信用优化“双随机”机制。在确定随机抽查的比例、频率和方式的基础上,针对有严重违法失信记录的市场主体,适当提高随机抽查的比例,让“双随机”的监管效率进一步提升。

  2.电商信用,助力跨境综试实践。依托杭州跨境电商综试区的创建优势,探索构建“线上线下联动”的跨境电商信用体系。一是汇聚各方数据,建立信用主题库。不仅与杭州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实现数据交互,还搜集了金融保险机构、社交媒体和国外征信机构等的信用信息。二是建立指标体系,开展综合评价。从企业资质、经营管理、财务状况等七个要素构建跨境电商信用评价指标,委托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对1.4万家入驻企业进行了信用评价。三是整合供应链,共建溯源体系。借助二维码和物联网技术实现交易信息、物流信息的实时跟踪,提升跨境电商的风险防控能力。

  3.嵌入调用,实现平台跨界融合。提升杭州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的服务能力,推进信用应用与部门行政管理业务深度融合。房管部门在公租房、廉住房资格核查时,在房管业务平台上直接调用信用核查,截至2017年11月,累计核查量已近10万条。在政府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上,供应商、采购方、代理机构、专家都可以直接查询打印供应商信用记录。与网约车监管平台进行融合对接,建立网约车经营者和驾驶员信用记录。

  五、落实“信用惠民”,增强群众获得感

  “信用惠民”是杭州市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核心理念,通过信用建设让跟多群众感到便利和实惠。信用杭州在2014年度、2016年度分别被市民评选为 “精神文明建设十件大事”。

  ——校园健身,凭市民诚信卡,信用良好者可直接刷卡进校健身。平均每月累计刷卡10余万人次。

  ——社会公益,志愿者服务、无偿献血等社会公益行为及道德荣誉计入“信用银行”,公益信用分可兑换公益奖励或社会福利。

  ——医疗卫生,“医信付”服务让全市近700万持卡群体,在杭州市级各大医院享受先诊疗后付费的服务。2017年已累计提供了180多万元事后支付服务。

  ——“刷脸”办事,已在个人纳税证明、公积金申请办理、社保查询等行政事项中实现了“刷脸”信用认证,实现了办事从“最多跑一次”逐渐向“足不出户”的转变。

  ——“共享信用服务亭”,已遍布机场、地铁等主要交通枢纽和城市街道。在共享亭里,市民可以凭信用消费购物、借还物品。

  ——“信用图书馆”,开启了“享信用,爱生活”的全新阅读模式,足不出户即可完成图书的借阅和归还,享受免押金、免办卡、线上借、送到家的服务。2017年4月启动以来,信用借书已经占杭州图书馆借书比例的47.54%。

  六、强化信用宣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开展教育培训。在企业生产、流通领域开展“信誉兴业”主题教育;面向公务员,开展诚信教育培训;面对青少年,在学校、共青团组织开展“诚信立身”主题教育。

  2.注重宣传引导。在“3.15”消费者权益日、“食品安全宣传周”、“重合同、守信用”单位评选和重要节假日等时间节点,开展诚信文化宣传。在杭州电视台“我们的圆桌会”、“民情观察室”等栏目录播信用专题节目,加强舆论引导。

  3.举办重大活动。2015年7月9日,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杭州现场会召开,这是启动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创建活动的里程碑。2017年7月,首届“中国城市信用建设高峰论坛”在杭州召开,300多个城市共同发出了“信用城市,品质生活”的倡议,开创了城市信用建设新篇章。

  杭州市将持续努力、久久为功,使诚信成为城市人文之本、城市之魂,成为构筑独特韵味、别样精彩的国际化世界名城的基石。